之前讀《愛的教育》,要么是在教室里零零星星地給孩子們朗讀一個小故事;要么作為休閑,跑馬觀花地讀一讀,只知道這本小說是一個小學(xué)三年級的孩子以日記的形式記錄的一個個浸滿了愛的故事,很是感人!而在今年暑假,我把這本《愛的教育》推薦給我的家長和孩子們共讀,因此我又重新捧起她,細細地品讀,慢慢地咀嚼……我?guī)缀跏翘焯旌瑴I把她讀完的,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和教學(xué)二十余年的教師,心中的感受和本書的譯者夏丐尊老先生幾十年前讀的感受是一致的:“平日為人父為師的態(tài)度,讀了這書好像丑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span>
再讀這些溫暖的故事,無一不被小說中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xiāng)國之感、社會之同情所感動。但在細細咀嚼這些文字背后才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這本書真正的教育價值,她真可謂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xué)或教育概論。這正如夏老推崇這書時所說“學(xué)校教育到了現(xiàn)在,真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觀花似的更變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yǎng)顧及。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又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于池的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span>
“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边@是一種最根本的教育理念,這種情愛教育在小說中安利柯父母身上體現(xiàn)得淋淋盡致。他們很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情感素養(yǎng),并且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默化孩子——當發(fā)現(xiàn)孩子道德、思想、行為等上出現(xiàn)錯誤時,他們就通過書信的形式告訴孩子自己的看法,給孩子明辨是非,用具體事例引導(dǎo)孩子該如何正視自己的缺點并且該如何及時改正錯誤……
他們還特別關(guān)注培養(yǎng)孩子細膩、敏銳的情感,教育中的一些小細節(jié)真是值得學(xué)習(xí)。如一次安利柯的幾個伙伴:代洛西、可萊蒂和駝背的耐利來他家玩,安利柯的父親就悄悄地把陳列在家中的那張駝背的滑稽畫藏了起來;又一次,當卡隆的母親病逝后上學(xué)第一天,放學(xué)安利柯母親來接他時“我看見我母親來了,就跑過去想求撫抱,母親將我推開,只是看著卡隆。我莫名其妙,及見卡隆獨自站在那里默不作聲,悲哀地看著我,我才悟到母親推開我的緣故;另一次母親帶安利柯去畸形兒院不讓他入內(nèi)“因為把你這樣健康的小孩帶進去,給不幸的殘廢的他們看,是不好的?!?/span>
……多么細膩、巧妙的情愛教育??!這不就是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為童心筑上護欄”的重要育兒理念嗎?他說“要知道,我們與之打交道的是兒童的心,而這是最微妙和最敏感的方寸之地,接觸它時應(yīng)當分外細心和謹慎、慈愛和善良?!毙≌f中的安利柯父母及其他父母、老師就是以分外細心和謹慎、慈愛和善良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們學(xué)會了愛國,學(xué)會了寬容,學(xué)會了保護弱小,學(xué)會了尊敬長輩……而我卻從中明白了為人母為人師應(yīng)該心懷仁慈之心,帶著敏銳的洞察力,保護孩子免受苦難的煎熬!
是的,記得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過沒有了對學(xué)生的愛,任何教育方法,教學(xué)策略,都將成為空談,他還打比方說:教師不愛學(xué)生,無異于歌手沒有嗓音,樂師沒有聽覺,畫家沒有色彩感。說得多么形象,多么深刻?。?/span>
回頭看自己這走過的二十來年的教學(xué)生涯,我承認我是愛學(xué)生的,但更多的是愛自己,愛自己的臉面,愛自己的名利……是啊,愛學(xué)生是一種才能!我就很是缺少這種能力,我想,我還得多讀幾遍《愛的教育》,多和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對話,以之鞭策自己——徹底轉(zhuǎn)變教育理念,把自己的愛變得更加得法,更加純粹!